微信即时交流
《皇清经解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?
《皇清经解》是一本经学丛书(关于什么是经学,本文后面有解释),清代阮元(1764年-1849年)主编。阮元,字伯元,江苏仪征人,乾隆年进士,历任巡抚、总督,累官至大学士。
阮元在两广总督任上时,于广州越秀山麓建学海堂,延请著名学者任教,并汇集了当时的经学名作188种,整理成《皇清经解》(又称《学海堂经解》)。这百余种名著的作者有顾炎武、阎若璩、戴震、段玉裁、王念孙、焦循等,均为经学考据大家。
此书是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,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。后由夏修恕、阮福等编辑、校勘、监刻、出版。咸丰七年九月,英军攻粤,书版毁失过半。咸丰十年,两广总督劳崇光等人,捐资补刻数百卷,并增刻冯登府著作七种,计八卷,此即“咸丰庚申补刊本”。同治九年,广东巡抚李福泰刊其同里许鸿磐《尚书札记》四卷,附诸《清经解》之后,是为“庚午续刊本”。
近代湖南学者王先谦沿用《皇清经解》的体例,又刻《皇清经解续编》,加收111人的经学著作209种,对原作进行补充。清代是我国考据学的黄金时代,名师辈出,佳著不断,各种刻本的《皇清经解》的问世便是这些成果的集中体现。
附:什么是经学
经学是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,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,从汉代至清代被推崇至上。在古代学科分类“经史子集”中,仅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、20427卷。经学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,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经学的产生与儒家经典的产生及统治者的关注密不可分。关于儒家经典,现在通用的说法指十三经,即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左传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春秋谷梁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,而早期的经典则指孔子编订整理的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、《乐经》、《礼记》六经。
关于六经的修订者,历来也有争议。司马迁在《史记•孔子世家》曾说:“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‘六艺’者折中于夫子。”以孔子为注经始。
《皇清经解》编纂研究提要
刘祥元 中国人民大学
摘要:《皇清经解》是阮元于道光五年至道光九年间所编辑的一部经学丛书,收书一百八十余种,一千四百卷,为清初至道光间经学著作之总汇。《皇清经解》在清代有多种版本,后人又编有《皇清经解》的提要、索引等,在清代有很大的影响,流传甚广。时至今日,《皇清经解》收录人物及著作仍是研究清代学术文化史的主要依据。
关于《皇清经解》的研究,目前学术界多集中于阮元与《皇清经解》的编纂方面,而《皇清经解》取舍、改编、续编、出版、提要、索引等方面,较少有人深入探究。这无疑和“丛书”研究的难度有关,“丛书”研究既涉及“丛书”本身的编纂,又涉及收录著作及流传等问题,而“丛书”内容复杂,往往会给研究者带来诸多的困难。此外,“丛书”编纂者留下的编纂资料有限,材料不多,若作深入探讨必然会有很多困难。
本文选择《皇清经解》编纂作为研究对象,涉及《皇清经解》的编者、取舍、校勘、续编、出版、提要、索引,以及编成后的相关问题。全文包括绪论、正文、结语三部分,其中正文共六章。分别介绍如下: 绪论,介绍选题缘起,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和思路。
第一章为阮元的生平事功与“丛书”观述略。此章是“知人论世”的起点,分两节叙述:第一节介绍阮元的家世、交游和生平。阮元出生于“武功世家”,受其祖父、父亲、母亲影响,习读诗书,确立志向,与人交友善;早岁获交焦循、江藩、凌廷堪等人,友朋间的相互砥砺,学问日进;科举及仕宦生涯期间,阮元于政事、教育、文献出版都有创获,功业卓著;晚年的阮元仍关心国事及编刻书籍。第二节主要介绍阮元的事功及“丛书”观。阮元于政事讲究策略及成效;在教育方面创建诂经精舍及学海堂,并提携人才;而其“丛书”观,阮元以“刊本”的出现作为区别“类书”与“丛书”的标准,充分考虑到印刷术的出现对图书编辑形式的影响;另外,编好“丛书”需要“心知其意”、“精于校雠”。
第二章为《皇清经解》编纂。分三节,第一节是阮元与《皇清经解》编纂。阮元在编辑《经郛》的基础上,欲以《经郛》的条例编纂《大清经解》,并寄希望于江藩和顾广圻等人,未果;后委托严杰编成。因此,阮元的作用是物色人选、确立体例、征集著作、捐资刊刻。第二节介绍严杰等与《皇清经解》编辑,严杰与学海堂诸生参与到《皇清经解》的编辑、校勘。第三节简要概述《皇清经解》的收录人物及著作的特点;对《皇清经解》的评价,后人认为《皇清经解》收录著作多有删削及校勘不精,从而有必要完善《皇清经解》。
第三章为《皇清经解》的改编、续编及出版。分三节,笫一节叙述《皇清经解》的改编,沈豫的改编,完成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改编并誊清;而对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有初步的改编,其余的部分仅是抄录资料,还未初步整理。之后的徐时栋组织人手割裂《皇清经解》原书,分为“二十一类”。第二节叙述《皇清经解》的续编,阮元、戴望、俞樾都有续编《皇清经解》的计划,但都未成,直到王先谦才刻成《皇清经解》续编。第三节叙述《皇清经解》的出版,最早的是道光九年原刻本,咸丰间版片毁于火;其后劳崇光收拾残余并补版重刊为“庚申补刊本”,增收冯登府著作,随后,李福泰附其同里许鸿磐《尚书札记》为“庚申续刊本”;光绪年间,有点石斋本《皇清经解》,并校勘成《正讹记》一卷,在版式为“上”、“中”、“下”三栏缩印,是为《皇清经解》“横本”系列之始;其后上海书局有《皇清经解石印直行足本》,补全《皇清经解》的删削,成“直行足本”:;此外,又有《皇清经解》分经汇纂系列,为船(山)书局本、袖海山房本和鸿宝斋本。
第四章为《皇清经解》的提要与索引。分三节,第一节认为沈豫的《皇清经经解渊源录》和皇清经解提要》(二)书是札记体.后人虽有批评,但瑕不掩瑜。第二节认为为陶治元的《敬修堂书目》依经编排,适宜初学;蔡启盛的《皇清经解检目》分类汇编,适宜具备一定研究者查检;凌忠照等人编辑《皇清解缩本编目》,把石印“直本”和“横本”内容编为一目,方便查检。第三节认为梁格的《皇清经解分析目录》,试图把《皇清经解收录著作纳入到现代学科体系中,且开启了《皇清经解》笔画检索之始陈柾治、谢慧暹编纂《皇清经解正续编书题索引》一书,分为“叙例”、“书题笔划索引”“书题(音)序索引”、“诸经分类索引”、“姓氏笔划索引”五个部分,亦方便检索虞万里先生亦编辑有清经解三种版本册页便查表.凤凰出版社影印直本亦附有索引方便检索。
第五章为皇清经解取舍与争论——以尚书真伪为中心首先概述《尚书》“辨伪”之由来及《皇清经解》收录《尚书》类概况。其次,论及阮元的《尚书》观,阮元心知《尚书》之“伪”,但仍肯定孔《传》的价值,阮元用《尚书》构建起“性”“命”观。而《皇清解》所收“尚书”类著作主要以解经为主,《尚书》“辨伪”只是《尚书》研究中的一部分,且阮元收录焦循的《尚书补疏》一书,肯定孔《传》的价值。但《古文尚书疏证》在清代《尚书》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在晚清王先谦编辑《皇清经解续编》时,补收了《尚书占文疏证》等著作。
第六章为《皇清经解》编纂与“经典”建构——以顾炎武《(目)知录》为中心。首先论及顾炎武及《(目)知录》在《皇清经解》编纂前的流传概况,认为阮元等多推崇顾炎武的考据成就,而对其“经世思想”评价不高。其次,探讨阮元的顾炎武观及对《目知录》的取舍。阮元对顾炎武非常推崇,但推崇的是顾炎武博学和考据,对顾炎武的“经世思想”不甚看重,故《(目)知录》收入《皇清经解》仅卷一至卷七的部分内容。再次,在《皇清经解》编成后,有《(目)知录集释》出现,顾炎武的“经世思想”在道咸以降被学人表彰,到了晚清,顾炎武入祀孔庙。而《(目)知录集释》被收入“直行本”《皇清经解》,成为新的“典范。
最后是结语,总结全文内容。